副标题:
“龙配凤,马配马,乌龟配王八”,在古代中国,“门当户对”是几千年颠扑不破的择偶标准。昨天是5·20,当许多人鼓足勇气说出“我爱你”,《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社会调查又引发了人们对“门当户对”的讨论。据报道,在近8万名受访者中,有约59%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67.7%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不过,65.6%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和爱情不是对立关系。(5月20日《中国青年报》)
消息一出,议论四起。赞成者认为,婚姻就该“门当户对”,因为,“夫妻有共同话语和平等地位,才能生活下去”。反对者则称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不能以门第为借口拒绝爱情。
“门当户对”是一种理性的择偶观,还是一种世俗的阶层偏见,不能妄下断语。但是,一种观念能被多数人所接受,一定有其合理性。至少,相对爱情至上,“门当户对”确实有更可取的理性成分。毕竟,爱情不是空中楼阁,要天长地久就免不了柴米油盐,房子、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都是绕不开的现实因素。“门当户对”的男女双方,往往在经济、地位、修养上旗鼓相当,更容易进入平等的生活状态,实现婚姻的稳定。
这一点,从本次调查所展示出的,一些极具时代特征的新观念上可见一斑。比如,在80、90后人群中,所谓“门当户对”,早已不是简单的富家公子配贫家女,年龄、职业、收入、学历、兴趣、甚至三观,都成了“门户”的必选项。这种“新门户”观考核更加全面,重点也从物质转向精神,不失为对传统观念的扬弃。其目标是在恋爱阶段就去异求同,形成双方的最大公约数,以减少未来生活的阻力和隔膜。
如此看来,“门当户对”追求的是爱情幸福、婚姻稳定,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现代社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讲究“门当户对”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人的婚恋状况却越来越糟。“七年之痒”尚且不论,闪婚闪离也屡见不鲜,在古代社会能确保一世牢靠的“门当户对”,今天似乎越来越缺乏免疫力。这种现象虽然不能瓦解“门当户对”观念的合理性,但至少说明,把“门当户对”当成爱情的保险箱有多么不靠谱。
其实,在古代,“门当”是官宦人家门口的小石墩,“户对”是门楣两侧的砖雕、木雕,都是社会阶层的标识物,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门当户对”之所以作为择偶标准而历久弥新,实在是出于人们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和策略。以今天盛行的“门第”标准看,不论住房、职场地位、社会身份,抑或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修养、爱好、三观,哪一个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所塑造出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当人们习惯于用财富来衡量生活质量,并乐于在文化上建构这样的标准,爱、情、美便在无形中被标了价;当人们习惯于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感情,并想方设法提高婚姻稳定性,爱情就异化成了一场“门当户对”的精确配对实验。
由是观之,“门当户对”观念的盛行,多多少少折射出的是市场化大潮冲涮下,现代人对爱情的焦虑与迷失。只是,爱情原本就是感性的,谁和谁相爱才合适,从来就没有一定之规,也无法用量化的标准或指标来衡量。过于精明的算计,只会让情感走向松弛;急于求成的心态,反而让幸福渐行渐远。
在爱情中,人们求真求长久,这本没有什么错;但一味强调“门当户对”,只会无形中砌高爱情的门槛。爱情,只有两个字。门当户对,亦只需是两颗心。
来源:红网
作者:汪莹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