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11月26日,众多媒体以“公车改革落靴”“公车改革尘埃落定”为题,将掌声送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11月26日光明网)
公车改革从之前的“渐进式”直接跳到“一刀切”,这从侧面体现的是党中央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这种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值得欣慰的。然而对于这种“一刀切”的改革方式,上下还需冷静对待。
首先,改革能否完全落实,还需做好后续工作。《条例》指出:针对副省级以下干部公务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就意味着市长都不能拥有公车,在普通民众看来,这基本上不可能的,也是很难落实的。因此,公车改革能否落实,监管是关键。要加强群众监督,通过报纸、网络公开公车车牌,公布举报电话,相关部门要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在公车上安装GPS,在收费站和治安岗设立公车限制机制。通过严监管来为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其次,“报废”的公车如何处理,公开拍卖是否能够做到真公平,这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公车改革是否只是将“公车”改了个名字,但是是谁的还是谁的,实质上没有变化,依然成为隐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公开拍卖流程,做到真拍卖,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进来。
以租代买,以统一租赁公车代替购买车辆,或许成为未来“公车”的主要方式。但是,这自然而然又牵扯了政府采购的乱象,以及选择租赁公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权力寻租问题。这些都要提前防范,及时建立健全机制,做到政府与公用车的无缝对接,不给权力留下任何寻租的空间。
公车改革的力度让民众倍感欣慰,公众对于这种形式以及改革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这次改革能够成功落实好,在政府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打好关键性的一枪。
来源:红网
作者:刘小炜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