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任怎么就成了稀缺的资源

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编辑:张扬 2013-06-04 02:46:03
—分享—

副标题:

  前些日子,宁波工程学院营销专业的大三女生接到了老师布置的“奇怪”作业:在马路上为陌生男性擦一次皮鞋。结果,她们中的多数人感叹,完成这个作业实在是太不容易了。(6月2日《现代金报》)

  

  到底有多么不容易呢?我们来看看学生的表述吧。一位女生说:“自己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在路上接连找了好几个陌生人,都被他们无情地拒绝了。我对一位站在路边的老爷爷说,想免费帮他擦一次鞋。结果那老爷爷警惕地看了我一眼,向我摆了摆手,连声说‘伐要伐要’。”另一名女生的经历更“悲催”,有时还没搭上话,“拟擦鞋对象”就离开了。有时她还在打量别人,正准备上去攀谈,对方就感觉“来者不善”,警惕地走掉了。还有一位请室友同行壮胆,看到眼镜店的男士穿了一双黑皮鞋,提出帮对方免费擦鞋,立即遭到拒绝。跟他解释说自己真的不是骗子,是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这次擦皮鞋是我们的课外作业。对方还是一扭脸让我找老板。幸亏老板好说话,很快就答应了要求,要不然真要哭了。有位女生抽出擦鞋的一次性湿巾,那人说:“哦,我明白了,你们是为这个湿巾做广告的吧!是不是擦完了还要付湿巾的使用费啊?”整个叫啼笑皆非。

  

  这样的场景,太真实不过了。如果有一个女生在大街上要替我擦鞋,我也会畏而远之。谁知会是什么圈套?作为营销专业来说,那真是重要的一课:能不能让一个陌生人接受你的服务。可这样的服务,怎么看怎么像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你说我到底信它是营销还是信它是好事?你说它是好事,却分明是营销专业的一次作业;你说它是营销,却分明是分文不取的非营利行为。如此说来,只要不想购买这个服务的人,或者不想和她们发生业务关系的人,警惕也好,拒绝也罢,都应该是正常反应,没什么可大惊小怪。

  

  问题在于:告诉你是学生的作业,是免费的,为什么就不能从支持学生完成作业的角度配合一下?还是怕上当,怕吃亏,怕落入一个你未必能够预测的陷阱。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让人上过当,让人吃过亏,让人落入过一个个不可预测的陷阱。人们的普遍感慨是:“我们还能相信谁?”给孩子的防骗忠告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总结的处世箴言是:“这个世界只有假货才是真的。”信任无疑成了空前稀缺的资源,社会无疑陷入了旷古少见的信任困境。

  

  如果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就不会有解决的紧迫感;如果探究不出问题的成因,就不会找到破解的路子。问题的严重性恐怕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了,但问题的成因在哪里?仍然见仁见智。有不少人归咎于市场经济,甚至归咎于改革开放。因为从演变的时间看,危机的深重正好对应了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但如此归咎,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世界几乎所有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似乎都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原因只能在自己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缺陷上寻找。

  

  从历史的轨迹看,长期生活在安土重迁的自然经济中,祖宗几代定居一处,人人知根知底。一是没法骗,说你三舅是巡抚,有人信吗?二是不敢失信,爷爷赖掉的账,到了孙子也得还,想赖是赖不掉的。传统社会的道德支撑,是经济方式与生活方式,与任何法治建设与诚信系统无涉。等到改革开放,人财物充分流动了,“熟人社会”突然蜕变为“陌生人社会”。原有的道德“紧箍咒”一下子冰释殆尽,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就从潘多拉的魔盒中倾囊而出。支撑西方商业文明的宗教因素与法规框架,我们要么是天然缺失,要么是姗姗来迟。再如诚信系统这样的防范手段,至今还处在草创阶段。旧的不灵了,新的没形成,乱相纷呈,也就难免。这就是我们信任危机的现实缺陷。

  

  疗治之方,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建立科学的诚信系统,尤其是后者,一旦失信,若干年内,不能贷款,不能按揭,不能注册,不能办护照……只有让失信者支付昂贵的失信成本,信任危机方可得以缓解。

来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编辑:张扬

本文链接:https://www.hnxrmt.com/content/2013/06/04/59950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衡南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