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今年乘客针对地铁的投诉,九成与乞讨有关。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地铁内严禁乞讨,从2009年至今,地保办执法大队共处理乞讨行为10269起。地铁部门调查统计,80%都属于“职业乞讨”,这些乞讨者家庭并不贫困,现场检查他们的随身物品,曾发现有港澳通行证、护照、高档手机等。(6月3日《现代快报》)
靠行乞生活是个世界性的现象,在我国也有漫长历史。时代流变,行乞也与过去大有不同。当今乞丐尤其是都市乞丐在物质上并非全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不仅不是贫民,俨然已是几乎令人艳羡的富人和大佬。报道说,南京地铁里80%的乞讨者家庭并不贫困,家中有劳动力,可以找份正当的工作。这些职业乞讨者都是买票进站,成本只需2至4元钱,一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约5000元,而且不用缴税。而经验丰富的乞丐,一天的收入能达到1000元以上,月薪过万的地铁乞丐多得是。
只是,他们“身患重病”却能翻身起来健步如飞,弹琴的“盲人”眼神却很好使。国人素来崇尚劳动光荣,流汗吃饭,对不劳而获深恶痛绝;国人也素来有着普遍的悲天悯人情怀,雪中送炭,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从来不乏美善之举和美好德行。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个字,真。行乞者必须让人相信,他真的是处于生活和生存的窘境之中。实际上,匆匆过往的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其做出判断和鉴定,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去想这点。但并不能因此而不称这些行乞者为“乞丐”,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存在方式已决定其只能是“乞丐”。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是欺骗,靠欺骗获得人们的物质施舍。这是行乞者让国人极为恼火和鄙弃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统的“老式”乞丐,不外乎衣衫褴缕,两眼无神,或跪或卧,全无尊严,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显见,当代都市乞丐很是懂得复制前辈行乞装备和神情的重要性,从而成功“绑架”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顺利完成了行乞行动。与此同时,国人给这些乞丐钱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在施舍,在帮助别人,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另据报道,外国乞丐们衣衫虽然普通,但大都整洁干净,眼神明亮坦荡而不失尊严,绝非可怜兮兮。让人感觉不是在施舍他们,好象是他们应该的劳动所得一样,平等而自然。两相对比,国内外的行乞在文化意义上迥然而异。
看几个国家的例子。在澳大利亚,乞丐们总是面带微笑,向不文明的人赠送白手帕,用轻快的小提琴把笑容带给路人。在加拿大,乞丐冬天通常蜷缩在暖气通风口,捧一杯咖啡取暖,然后面对路人友善地微笑,只要过路人丢下几个零钱,乞丐就会送上祝福:“祝您今天快乐!”。而在墨西哥,乞丐讨到东西之后习惯象征性地为对方做点什么,又蹦又跳,笑容灿烂。而即使没有收获,他们也会高高兴兴地蹦跳着回去。
由此,想对中国“丐帮”说:你们可以不在真实的贫穷中,但至少,要让路人明白,你身体没病,眼睛也很明亮,你只是在行乞。这当是你们的职业“新底线”。这方面,1995年去世的“秧歌丐王”许凡是你们的好榜样。他一生以行乞为生。他是伞头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著名的歌手,他演唱的秧歌在晋西吕梁山区的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地和陕北榆林的佳县、吴堡等地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他的秧歌既朗朗上口,又发人深省,所以特别受到人们喜爱。
无疑,当下我国乞丐“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鲜见中国“丐帮”在“文化上”的进化,既无尊严,也不文明。行乞,也要拾起尊严,显露文明。达此,需要那些职业乞丐们的自省和习得,也需要政府对乞丐治理理念以及民众传统的单向施舍观念的共同转变。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军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