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当下,民办初中招生无疑是杭州最热门的话题。在5月11日、12日的招生报名中,不少学生被学校“婉拒”或遭遇变相考试,“学校不得因为成绩拒绝学生”的规定似乎名存实亡。(5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曾经以“国立”“省立”为头的大学、中学让几代人引以为傲,不止是其名字大气,更是其教育质量高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而今,在许多地方,公立学校士气衰微,生源骤减;反观私立学校,一派生机,家长们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好的私立学校。考试、送钱、关系,私立中学的门槛越垒越高。私立学校招生门槛基石在哪里?谁在给私立学校的门槛拼命垒砖?
笔者先举一例。十年前的2003年,笔者从皖北一所公办农村初中毕业,当年近百毕业生中只有不到十人考上高中。是年秋天学校“公转私”,更名为“育才学校”。翌年,升学率飙升50%以上。十年过去,该所学校名气与升学率稳居全县榜首,已经可以匹敌最好的公立初中。每每回乡路过“母校”,私家车云集校门,农村人自然很少能买得起车,这些学生很多是来自城里。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大约五年前,舅舅家的表妹想要去这所育才学校读书,结果暑假去考试被“刷下来”没能如愿。
如今观之,杭州民办初中“考试招生”的模式在笔者家乡至少十年前就已经存在,并运行至今,而家长和官方也早已习惯这种模式。为何如此?
其一,公立中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这种下降有时不是人为不想进取导致,更多的是“不进则退”。当城市学校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读英语时,农村孩子要到六年级甚至初中,当城市孩子坐在电脑前打字如飞,同龄农村孩子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教育资金投入或有增加,但是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却是不可弥补,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回到偏僻的乡村,去“反哺”自己的家乡。
所以当私立中学出现时,公立学校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私立学校的“砖”很多,他们有砖更有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们获取人才的方式一方面靠招,一方面靠“挖”,常听说家乡某某优秀的老师高薪加入私立中学队伍。而公立中学“绩效太低”屡受诟病。比如此前5月7日,湖北省洪湖市1000多名教师因为工资太低停课在政府大楼前陈情。
最后,家长们的“偏爱”也给民办初中的门槛添砖加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更高的升学率,更好的学习条件摆在眼前,谁不愿意择优而从之?
来源:红网
作者:张明龙
编辑:张扬
本文为衡南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